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有一尊,是厦门名将陈化成。这位血染吴淞口、战死炮台的江南提督,厦门故居频频被偷。
几百米外的王人骥故居,也连日内数次被盗,百岁老母坚守古宅,后人不得不将古董椅火速转移。
昨天,陈化成、王人骥等名人故居的租住户及后人向记者“求救”。名人故居屡屡遭窃,小偷带着千斤顶撬牌匾、撬窗棂,不仅偷了文物,还破坏古迹。十万火急。
精美雕花窗棂被撬开
思明区石壁街10号,一座典型闽南院落。
昨天上午,76岁的王世昌进门后,将大门反锁。101岁的老母亲,始终不愿离开这栋百年古宅。“最近老进小偷”,王世昌很担心。老人不为所动,更要坚守老屋。
这不是一栋普通民宅,而是清末著名台湾举人王人骥的故居。
王人骥,在厦门文史专家听来,如雷贯耳。1878年生,1947离世,台湾人。甲午战败后,定居厦门。1902年赴日学习法政,后任法部会计司主事,授中宪大夫,晋升员外郎。不久因父母年高返厦,受兴泉永道台刘庆汾之聘协助新政。1912年任思明中学校长,致力地方教育、市政建设。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其亲题匾额“孝德永彰”。
76岁的王世昌,是王人骥的孙子。101岁的老母亲,是王人骥的儿媳妇。
王氏后裔大多在海外,这位王家儿媳却不愿离开。王世昌劝母亲,搬到外面的商品房和他们一起住,百年老宅确实老了,阴暗潮湿。但老人不肯搬。王世昌便白天回老宅,陪母亲。
前几天,王世昌回到老宅,吓了一跳。窗棂被撬,有小偷进屋的痕迹。所幸百岁老母未受惊吓。
这栋有108年历史的老宅,正厅木门上精美的雕饰,在后人精心料理下,保护完好。王世昌看着那块被撬得残破不堪的窗棂,很心疼。
“小偷把雕花窗户拿去卖,也未必能卖多少钱,但它放在整个故居里,却形成很有文物价值的整体。窗棂被撬坏,再手巧的工匠也还原不了。”厦门文史专家龚洁也很心疼。
小偷冲着几张清朝的椅子来
“幸好之前我搬了一个梯子,架在窗户后,正好将小偷挡住了。”王世昌说,小偷是冲着家里那几张清朝椅子来的。
王世昌赶紧将那几张古董椅子转移到别处。令他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天,小偷竟明目张胆光顾两次。还好东西已经转移,小偷空手而归。
因为是名人故居,常有当地人或是游客,慕名前来探访,王世昌总是热情接待。但最近,他变得很谨慎。大白天,也在里面反锁大门。
原是两落的四合院布局,现在仅存单落砖木结构。故居已显破败,后人也想过翻修,但现在,房上的青瓦,已经没有地方可买。
厅房正中摆着老祖宗的灵位,还有祭拜物品。厅内两边墙壁上,挂满字画。王人骥及夫人的画像,一边一幅。
院落里有四棵古树,“比我年纪还大。”王世昌说,两棵杨桃,结的果实一酸一甜;两棵莲雾,会结出红色和绿色两种果实。据说,莲雾是祖父王人骥从美洲移植过来的。
王世昌说,家里有块古老的 “慎余堂”楠木牌匾,茶室外墙有个做工精致的“难得糊涂”字匾,有较高收藏价值。
其他文物,除了留下一些太师椅之类的老家具外,清代状元张骞送给王人骥的书画,梁启超、康有为、柳亚子等人所赠的题字,这些珍贵文物多在文革中被烧毁。
但王世昌没想到,祖父故居里仅存的老物件,也频遭小偷惦记。
“陈化成故居”也闯进小偷
距离王人骥故居仅几百米的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故居,也遭遇梁上君子。
草埔埕9号,清代闽南民居。院内一对旗杆石,院外“陈化成故居”几个字很醒目。
老宅是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时购置的。这位掌管台海军事大权的一品大员,为官清廉,所住民居并不大,百来平方米。由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天井和厅堂,两侧为卧室和灶间。
“那些小偷慕名而来,以为在名人故居能偷到一些老古董。”租住在陈化成故居的何先生告诉记者,7日傍晚,他摆摊回来发现,六七户租户的门锁都被撬开,自己的房间也被翻得乱七八糟。
故居里已经没有牌匾这些轻便的老物件,剩下的石板床、旗杆石一两个人轻易拿不动。“最后,小偷就把我们放桌上的零钱拿走了。”何先生说。
“20多年前,陈化成的第五代孙还住在故居里,老人去世后,故居就被陆续租给别人住。”龚洁告诉记者,陈化成故居是涉台古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里的旗杆石、当年陈化成睡过的石板床,这些都是文物,必须受到保护。
同安“最豪华古厝”频频遭贼
号称同安县城西门外最豪华的古厝,也频频被偷。
“听老人讲,古厝建造时,单是用于喷漆的金粉就耗去5斤多,木雕、石雕精细无比。”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这栋古厝,为华侨故居。主人曾在菲律宾办厂,富甲一方。但现在,这座位于同安西柯的古厝,也很不安全。“之前,曾有两个小偷谎称机修工人想偷牌匾,其中一个被当场抓住。”一位村民说。
“我们召集了将近40个村民来堵截。小偷提着编织袋即将开溜,被我们逮住。打开编织袋一看,除了千斤顶、锯子、斧头、铁锤,还有一块雕工精美的木质牌匾,就是古厝里的东西。”这位村民说。
前后算来,小偷“光顾”古厝不下10次,被偷的以木雕和木牌匾为主。第4次被偷后,村民就给古厝加了层铁门,但照样被偷。村民现在“严防死守”,看到有可疑人物出现在古厝旁,便都提高警惕,暗中紧盯。
来源:海峡导报 记者詹文、崔晓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