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惟善下,山不矜高——陆惟华印象
尹献社
辛卯深秋,陆惟华教授客次古城菏泽。宴饮游览之余,陆先生还兴致勃发,挥毫泼墨,为菏泽留下了三幅水墨画。这是我和陆先生的首次相晤,此前只从网络及朋友口中得到一些零星印象。先天材料的不足使我几次写他的念头流产。而当这念头再次顽强袭来时,我把目光留驻在他的作品上,终有所获:“画如其人”!感谢之千古不易之理,能够使我透过作品传达的信息,解读他,走近他。
《映日荷花别样红》尺寸 138X68CM 陆惟华2010年作
一 《达摩面壁》——破壁之思
千仞绝壁,一株古松。达摩一袭袈裟,双目下视,五心朝天,面壁而坐。
这是惟华的《达摩面壁图》。时光回流到1978年,22岁的陆惟华便是画中的达摩,而宝钢,毫无疑问,是他面壁悟道的禅室。
初到宝钢,惟华风华正茂。先任《宝钢报》记者,继任美术部主任编辑。安定的职业,不菲的收入,火热的生活,一展所长的舞台,都曾让其心旌摇荡。然而,他必须强迫自己像走马灯一般,一刻也不能停下来:他害怕寂静,他习惯弯下身子低着头默默劳作,甚至不敢过多地抬头:他家上海黄浦区不足20米乔家路大杂院的东西两头,矗立着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民国大艺术家王震两尊伟岸的身影,每当看到他们,他就如同听到远山的呼唤,他的生命会躁动不安。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对着一首杜诗发呆:“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锡飞,杯渡……他默默念诵,咀嚼。蓦地,一道电光,划破长空,接天极地,照亮了远方的路。他冲进风雨中,沿着电光指引的方向狂奔。锡飞杯渡等闲事,天风海雨任往来!他呼喊着,双眼圆睁,面目狰狞,而心情却无比畅快:他决意开始破壁之旅!
那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他在宝钢等地已度过15个年头。这年夏天,他来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师从美院学术部主任吕西昂.马萨教授(Lucien MASSAERT)。
二《高士觅句》——寻宝之途
溟濛小雨来无际,云与青山淡不分。一峨冠博带士子置身其中,若有所思。这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不是苏东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这是陆惟华先生的另一幅作品——《高士觅句图》。
欧洲是油画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油画艺术的圣殿。惟华徜徉其中,乐不知返。他一次次拜谒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次次造访鲁本斯、毕加索、梵高,感受其作品里浓郁的人文气息;他也在莫奈《日出印象》前久久驻足,领略印象画派的真谛;他把蒙克的《呐喊》置于案上,体会那摄人心扉的瞬间撞击。在广被欧风美雨的同时,他的目光也投向东方邻国,研读东山魁夷的力作,从他的《暮潮》中仔细聆听画家独特的心音。
199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旋即,他又转师迪迪埃.马尤教授(Didier MAHIEU)的门下,重点解决当代绘画的创新观念问题,并于2000年6月毕业于比利时蒙斯高等视觉造型艺术学院,获得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第一名。
这一时期,他还系统探索了现代油画创作理论,撰写艺术论文近百篇,结集出版了《陆惟华作品集》。
艺术要继承,艺术更要创新,然而,艺术家绝对孤单一人,永远依存于自己,一切都基因于生命的内在无可解释的潜意识储存。一次次,他在迷惘中探索,在失去中得到,在痛苦中欢乐,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娴熟的绘画技巧,先进的创作理念,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加之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催生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陆惟华布面中国油画。和纯然的西方油画不同的是,布面中国油画无论从材料使用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融入了泼墨泼彩的中国画元素,在典雅的诗意中不失强劲的视觉冲击力,拓展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以至于被比利时著名评论家伊凡誉为“中西合璧的完美典型”。
高士觅句,终有所得。
三 《美女采莲》——收获之喜
天光云影下的一方池塘,莲叶亭亭,碧水悠悠。舴艋舟上,女子轻轻划桨,穿行在碧水莲叶间。这是陆惟华的第三幅作品——《采莲图》。一幅典型的中国文人水墨画,很容易让你联想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游莲叶间……”的曼妙景色。然而,画中央的采莲女却高鼻长颈,阔嘴深眼,一派标准的西方美女。
两种相互矛盾的因素在同一幅作品中得到统一,与其说这来自他的匠心独运,不如说这是来自他无比强大而执拗的心结——艺术家的中国心!
几十年从艺路上,无论是筚路蓝缕,踽踽独行,还是学有所成,鲜花满眼,他都始终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心!他曾为费翔一曲《故乡的云》而动容,它曾为舒婷的诗《祖国》而震撼:“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我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他仔细品读,潸然泪下。也许,他的中国心还要追寻更远: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在小学课文《最后一课》里,在咿呀学语时父亲教给他那首名叫《春望》的杜诗里……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也有外敌入侵,民生凋敝的悲惨经历。生活的刀,曾经在她心壁上刻下了痛苦的画,而当骀荡的东风吹来时,她却不经意间拂去昨日的泪痕,奋然前行!而作为她的儿子,已经成为艺术家的儿子,理应为其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这是艺术的使命,是艺术家的责任,更是华夏赤子的无悔追求!
于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面前,他无比清醒,高度自信,他用西画来讴歌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他在国画中,也自然而巧妙地加入西方色彩。他时时想到大汉盛唐气象:万物皆备于我,皆用于我,毫无顾忌地拿来、消化、吸收、融合,这是强大祖国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创造出了《泰山神韵》、《盛世中华》等新时期的扛鼎之作,广受赞誉。
在从事丹青生涯的同时,强烈的使命感还促使担当起艺术活动家的重任,且广有建树:他目前是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执行主席,苏港交流促进会会长,成功策划过多起重大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他,陆惟华,行走在路上,经历与体会着旧时风雨;他,陆惟华,行舟在荷塘,采摘并品尝着今日果实。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我以此为题,衷心祝愿惟华艺术上才情似海,事业上如日中天。
壬辰年三月初五撰文于中国艺术创作院曹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