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缸麻响当当,早糯蒸酒过重阳。等到冬下过春节,缸缸娘酒十里香。”这首在粤东客家地区五华广为流传的山歌,反映的是五华各地村民在每年岁末买酒缸蒸酒迎接春节的习俗。山歌中的“吉水缸麻”指的是五华安流镇吉水村生产的一种陶瓷生活日用品,其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近日,记者特地前往五华县安流陶瓷厂,探秘吉水陶艺。
安流陶瓷厂成立于1958年,“当时从吉水村请了很多陶艺师傅过来,厂子最多人的时候有60多人,3天一窑货,每窑有近千件陶瓷产品。” 陶瓷厂81岁的老厂长汤创新说。
在安流陶瓷厂,好几位老师傅正在忙着制作陶瓷用品。陈碧芳是当中最年长的,今年65岁,他18岁开始学做陶瓷。陈碧芳正在忙着制作酒瓮。只见他赤着脚,一手拿石锤伸进酒瓮里侧,一手拿缸锤围着垫高的酒瓮转圈轻轻捶打。陈师傅缓缓走一圈大约是12步,打一圈需要捶打20多次,每一个瓮需要从下至上捶打3至4遍。“我年轻时一天能做11只40斤装的酒瓮,现在还能做10只。” 陈碧芳自豪地说。
今年55岁的张益昌是目前安流陶瓷厂最全能的师傅,大大小小的缸、瓮、斗以及水涵、烟涵等,他都会做。而且他还懂得看火色,烧窑的时候,他凭肉眼就能判断、掌握火色的温度,以保证烧制陶瓷的质量。
吉水陶瓷品种繁多,主要有米瓮、酒瓮、菜瓮、库缸、钵斗、饭钵、沙煲、水涵、烟涵等。因为当地人喜欢采用陶瓷用品酿酒、蒸饭等,用途广泛,吉水的陶艺产品一直很受欢迎,“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做过试验,用陶罐窖藏2年的米酒的酒质抵得上玻璃瓶藏10年的品质。” 汤创新说。
据汤创新介绍说,安流陶瓷厂生产陶瓷,最注重的是泥土的质量,“好的土质耐火,成品率高,次品率低”,其次是要手工制作,最后是把握烧制的火色。“目前我们使用的窑洞是急火窑,坡度较陡,瓷器放置不重叠,一天一夜就可以烧好。相对于其它地方的慢火窑,急火窑烧出来的瓷器火力足,‘过火’好,硬度高,产品经久耐用。”
汤创新16岁开始在老家吉水村学做陶瓷,“吉水陶艺是我们吉水村祖上传下来的神圣工作,1949年以前是独门技艺,只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姓人。”至于这门工艺的历史,汤创新表示,从传承年份来说,目前他是第26世,以一代人约20年时间来推算,这门祖传技艺已传承500多年。
“以前学做陶瓷很神圣的,初学时要请师傅吃酒,三年出师后还要办酒席酬谢师傅。” 汤创新说,二三十年前吉水村家家都会做陶艺。吉水陶瓷生产的是日用百货,以前在城市农村的使用范围十分广。如今随着不锈钢、塑料制品增多,城市相对使用少了,但在农村的使用率依然十分高。“吉水陶艺现在不愁销路,可以说供不应求。我担心的是,现在很难找到年轻的师傅。”,汤创新说,虽然这项手艺活不算累,而且每天也能做到百元人民币左右,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做。
“如果没有年轻的师傅接上去,当老师傅退休,这项手工艺恐怕就要失传了。” 汤创新说,而为了这项祖上传下来的手工艺更好的传承,他前几年把在深圳创业的儿子叫了回来,当起了安流陶瓷厂的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唐林珍、万自明、廖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