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资讯
书画文艺
展赛征稿
国内资讯
海外资讯
当代名家
更多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黎艺豪作品 中国四大名著四国书画联展-中国蚁美楷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苏宝源作品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陈志雄作品 百米长卷作品-美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兆银 百米长卷作品-加拿大书法家协会会长何镜贤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美国翟文章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新加坡丘程光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韩国叶欣 陈志雄画竹第一集-10
【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绘画
发布时间:2008/2/11

 
殆侯妻墓帛画西汉 205X92x47·7厘米 设色绢本。
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段绘 "天界",人首蛇身的女姻居中,周国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充满飞动的意态和雄健的活力。中部为:人间,在接近"天厥"的华盖下面,一年老的妇人拄杖而行,即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前后有男女侍从。最下段画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和手支撑着地面,竭尽全力托举着现实世界。两条穿过谷纹玉璧的长龙相交缠绕,将各个画面自然分割,并穿插描绘着羽人,仙鹤、怪兽及准备宴拾的人物,加强了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整个画面构图复杂,内容繁复,刻画细腻,色彩绚丽,天地融成一片,人神相安共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县城东二里发掘出一汉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两壁上布满了壁画。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前室象征墓主前厅,南壁门两侧绘职掌守卫的“寺门卒”和“门亭长”,东西北三壁画墓主人生前衙寺内的门下诸吏、椽属和侍卫,如负责击鼓禀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狱的“仁恕椽”、维持治安的“贼曹”、登记功过管理罚赏升降的“门下功曹”、为墓主人车前护卫的兵卒“辟车伍佰”等。人物的刻画因职务和职掌的不同而在姿态、衣着上区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门下小吏,勇猛过人,有万夫莫挡之气势;举止斯文,神态悠悠的是“主簿”,表现出汉代典型的文职官员形象。绘画的表现方法以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的形态特征。衣纹简洁却又合乎运动规律,用笔流畅有力。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我国古代绘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经过逐年积累、不断探索,已在绘画语言的变化运用上取得一定的进步,虽然汉代绘画在线的运用、形的描绘上还处在中国绘画粗犷、拙朴的阶段,但整幅壁画已反映出汉代艺术家描写生活、认识生活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秦代的绘画,实物流传极为稀少。现在能够据以了解秦代绘画面 貌的遗物,仅是历年来从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模印画像砖,咸阳秦宫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刻纹画像砖、建筑瓦当纹样,以及在其他地区发现的少量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等。汉代历时4个多世纪,是我国传统美术特定的民族精神与形式风格基本确立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毛延寿、樊育、陈敞、刘白等都是后世知名的御用画工。
  1972至1974年间,湖南长沙马王堆两座汉墓以及山东临沂全雀山九号汉墓的几幅彩绘帛的相继出土,丰富了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汉初绘画的空白,使人们对于西汉绘画的实际面貌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中以马王堆一号墓彩绘画最为成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勾线匀细有力,飞游腾跃,与后人总结的"高古游丝描"相符;设色以矿物颜料为主,厚重沉稳,鲜丽夺目而又谐调;构图以密托疏,采用规整、均衡的图案结构与写实形象相结合的手法,主体突出,上下连贯,丰富而又奇变动人。在马王堆三号墓,还有3件值得注意的帛画作品。其一是藏在漆奄之内的气功强身图解,人物单个排列,以显示各自的健身体态,形貌服饰各个不同。另两幅分别张挂在棺室东西壁上,其内容被认为是表现统治者的“耕祠”活动,有车马,仪仗之属,数以百计,可谓洋洋大观;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这是时下所见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惜剥损较重,只能观其大略。

  宫殿寺观壁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

 
此画像砖人物众多,画面密而不乱,构图谨严。在空隙处点缀两酒樽及二案,表示此图为杯盘尽撤,宴罢歌舞的场面。用简朴的浮雕,准确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在浮雕的形象上添加线描,倍觉精彩,于古朴中见灵巧,线条遒劲肯定,勾勒熟练,富于起伏,粗细变化、转折顿挫有力,十分生动流畅,穿插在面之间,与面形成对比。点、线、面自然融合,极富韵律感,生动形象地为主题服务。与细腰女伎相对应的手执鼗鼓的男伎,神态诙谐夸张生动而传神。砖左有三人为杂技歌舞伴奏,一男子舒展乘势将起舞,整个画面充满热烈的气氛。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汉代帛画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有本世纪70年代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中的西汉帛画。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帛画的含意最为隐晦,学者们的解释极为多样,但一般都认为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场景。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此外,马王堆3号墓中的三幅帛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墓主人外,还描绘有"导引"、仪仗等内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画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帛画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龙虎鬼怪,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景象,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荆柯刺秦王石像图

  汉画像石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该石祠自宋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元代受水后被掩于地.至清乾隆时才重见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画像石最为精美,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多为历史故事及神仙、奇禽异兽,技法高超。作者善于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超,并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如《荆轲刺秦王》。出土于成都羊子山1号墓、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的《出行、宴乐画像石》为四川汉画像石的优秀代表作。

 
门楣画像石 东汉(公元25-- 220年) 高40、宽196.5厘米 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浅灰色砂岩。画面减地刻,细部涂色加墨线勾勒,分上下两栏。上栏为狩猎圆,是紧张激烈的射猎场面,左、右上角日月轮中分别绘玉兔、金鸟。下栏为车马出行圆,一行三车。车队前后有导骑扈从三人。这批彩绘画像石是陕西画像石的全新资料。

  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西汉画像砖则以河南洛阳的出土品为代表,以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著称。东汉的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等。


 
 
 
洛神赋图 (局部) 东晋 顾恺之 设色绢本。
作者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通过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样子,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情调。清风微拂,河水泛流,从衣袖襟带到山水衬景,莫不生动谐调。其他如惊鸿游龙、云霞映月,奇禽异兽,车船马驾,结合想像与现实,将神人世界融成一片,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图中山石树木的描绘,还处于单线勾勒、排列均匀、比例欠缺的不成熟阶段,反映出魏晋山水画的一般面貌。
  绘画艺木发展到了西晋,己到了初步的成熟阶段。正因如此,东昔以后出现了顾皑之、戴违、陆探微、张僧韩等,北方还有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大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事实上,此时的人物画和走兽画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山水、花卉、鸟禽之类,远未成熟,有待发展。
  顾恺之(约346一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他是六朝时期惟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现存他的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被劫,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传为顾皑之画的《洛神赋图》共有3种,分藏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其中辽宁藏本,根据"绍兴"藏印,知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又似宋代马和之,每段所书赋句的笔法结构近似宋高宗,作为宋人摹本无疑,或为马和之画,宋高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宗书。北京故宫藏本有图无赋,卷中元代赵孟俯书《洛神赋》以及元代虞集,明代沈度、吴宽诗跋均伪;鉴藏印中,金代"明昌","御府宝绘"印亦伪。杨仁皑先生认为此画也许属于南宋的"苏州片"一类。至于美国藏本,无赋文,笔法、形象接近北京故宫本,亦当属宋

 

 
 
 
 
[中国书法论坛] [书法家论坛] [中国篆刻网论坛] [书法江湖] [书法纵横] [中国书法在线]
[中华书法网论坛] [中国美术论坛]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中国古琴] [中国书画论坛] [中国艺术大观园]
[中国书法艺术网] [书道论坛] [中国篆刻家网] [书法家网] [中国在线艺术网] [中华鉴宝]
[中国书法函授学院] [万杵堂徽墨] [书法公社] [中国硬笔书法家园] [中国艺术文献网] [藏家]
[中国汉画像石] [中华艺术观察] [寿山石沙龙] [书法中国网] [爱心书画网] [瘗鹤铭书法传播网]
[当代书法网] [中国美术家] [台湾女书法家学会] [美国中国书法家协会] [法国书画家协会] [陶瓷餐具 咖啡杯]
 
 COPY RIGHT © 2008 CHINAART08.COM  粤ICP备09140962号  技术支持:广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