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中国网/艺术中国专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
中国网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的、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国家级对外传播网站。中国网艺术频道——艺术中国,依托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权威传媒资质和雄厚报道资源,对艺术界现状和相关业界资讯作出权威判断与即时报道。至10月份,中国网【艺术中国专访】栏目今年进行了100多次艺术人物专题访问------
“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于2009年1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主持开幕式,并接受了艺术中国的采访。
一个“最高美术殿堂”,一个“对外交流窗口”,这是历史对中国美术馆的定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接受艺术中国采访谈中国美术馆。
“艺术是属于世界的,属于所有人的。我们将会十分的荣幸,希望在这次捐赠基础上两国有更多的交流。”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接受艺术中国采访谈吴冠中作品展
“社区垃圾分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高校中"风格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到基础的东西,成为艺术的“低能儿。”何家英在两会上的提案——环保及美术教育。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2009年3月8日下午,《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展•徐悲鸿大型艺术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接受艺术中国采访谈徐悲鸿大型艺术展。
5月26日艺术中国特约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围绕其关于“当代艺术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话题展开访谈。
2009年6月15日,艺术中国专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对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印尼书画艺术界联合开展“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 进行专题采访。
2009年6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首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尚扬接受艺术中国采访谈杜大恺的艺术。
7月7日,“画境•行旅”油画展现场,艺术中国专访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对展览的缘由及海峡两岸合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文化创意来自于创作的激情,当代中国人在文化创作方面应该为世界有所贡献------8月7日,艺术中国专访青海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先生。
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的显现更多的是靠当下和近代,显现中国近代文化力量和美术成就的时机已经到来。艺术中国专访炎黄艺术馆馆长何炬星.
2009年9月,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接受艺术中国专访,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如何面对外来文化提出了见解。
2009年9月,艺术中国对中国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进行了专访。
2009年9月15日,刘巨德插画艺术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开幕。艺术中国就此采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2009年9月26日,“黄胄绘画艺术大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艺术中国在开幕式结束后专访了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
2009年9月11日,《大象无形》韩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李斗植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一层展厅开幕。艺术中国专访韩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李斗植。
他是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同时还身兼数职,是国际著名的英国室内巴洛克管弦乐团主席和英国独立歌剧团的董事。艺术中国专访伦敦艺术大学校长Nigel Carrington.
美国著名设计师、交互设计专家、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前任院长。目前,博雅斯基教授同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韩国首尔艺术设计学院担任教授。艺术中国专访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丹•博雅斯基。
黄胄是一个非常有贡献的画家,同时他是一个有公心、有报恩之心的做人的楷模,人和作品合而为一,才是一笔完整的财富。艺术中国专访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2009年9月26日,“黄胄绘画艺术大展” 开幕,艺术中国在开幕式后专访了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
2009年9月26日,“黄胄绘画艺术大展” 开幕,艺术中国在开幕式后专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
2009年10月2日,就国庆彩车和民族柱的设计,艺术中国在近期采访了清华美院副院长何洁。
2009年10月,艺术中国专访伦敦艺术大学董事会主席John Tusa 爵士。
10月16日,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和北京桥艺术中心联手创办的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成立仪式,前国务委员唐家璇接受艺术中国的专访。
美术馆是地理区域和历史阶段的文化标杆——2009年11月,艺术中国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以上资料根据【艺术中国专访】摘录整理)
----------------------------------------------------------------------------------
文明大同 艺术思源
——艺术中国专访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先生
艺术中国:在刚举办的“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上,中国和印尼参加单位互赠了书画作品,您怎样评价这次活动的意义?
陈志雄:首先感谢“艺术中国” 对“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的支持和推广帮助!
中国和印尼的书画艺术交流活动是在这几年间开展起来的。2006年3月,应印尼书艺协会的邀请,中国书协代表团由驻会副主席赵长青先生率领到印尼进行了交流访问。这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级别的到访印尼交流活动。2008年6月,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于北京奥运前夕在北京举行,18个国家的书法家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国际书法盛会,印尼书艺协会受中国书协邀请,由主席李秀贤女士率领27人团队来到北京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印尼书法界最高级别的到访中国交流活动。此外,北京市文史研究馆9人代表团于2008年11月到访印尼,在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展。同月,上海榜书研究会到访印尼。
“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 是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为了将来与印尼进一步开展书画艺术交流奠定基础而进行的。我为这个活动冠以“鸿雁情牵” 的名字,是为了体现祖国对印尼海外华人艺术家的牵挂,同时也能体现身在海外的印尼华人艺术家对祖国的脊恋。活动从4月下旬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发起开始历时一个多月,双方在雅加达和广州相继举行了主题笔会, 随着中印参加单位互赠作品的送达完成划上的句号。5月25日晚,我们的38件交流作品由专人送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并在5月27日在雅加达举行主题笔会上分赠给各印尼协会朋友。印方同样以38件书画回赠给我们,作品于5月30日由我方前往雅加达参加交流活动的代表带回中国。
这次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第一次联合了这么多的印尼书画艺术团体参加一项交流活动,包括印尼书艺协会、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努山打拉书法协会、印尼中华书法协会、印尼龙文化协会、万隆印尼书画艺术协会、鱼家村书画艺术部落以及主办单位印尼思源堂,这些都是印尼最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团体。第二,5月27日在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鸿雁情牵” 主题笔会盛况空前,这是印尼书法界最大规模的第一次笔会活动,印尼书艺协会主席李秀贤、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主席邓足兰和副主席蔡剑声、八十高龄的印尼中华书法学会主席胡原菁等20多位印尼书坛领军人物参加了笔会挥毫活动。这两方面体现出来的意义,用印尼方面发起主办单位思源堂堂主阮渊椿先生的话说:“这是印尼书画界的一项创举”。第三,互赠作品作为中印书画交流的新模式,增进两国艺术家感情,体现了活动的学术精神。这次交流活动以参加单位互赠书画作品的方式进行第一次的交流接触,为将来进一步的交流活动奠定基础。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印尼团体各互赠了38件作品,印尼方面赠送给我们的交流作品包括了上述八个印尼团体的主席们的作品,表达了印尼书画艺术家们对中国书法母国的热情。同时,印方所赠交流作品罗括了印尼书坛名辈的创作,这为我们研究中国书画文化在印尼传播发展的现状与前景提供了实物印证。
艺术中国:对于中国书画爱好者来说,印尼当代艺术是相对陌生的,您能否介绍一下印尼书画界的现状?
陈志雄:说印尼书画界,更多的意义集中在印尼书法界,因为中国画在印尼接近零存在。印尼很少画国画的人,现在在雅加达鱼家村书画艺术部落,仅有从江浙一带过去几个中国画家开班授课,以传授传统花鸟技法为主,学中国画的人基本上是五、六十岁的妇女。在印尼,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存在严重的空缺。我认为,这和印尼过去的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1950年建交,1967年10月印尼宣布与中国断交,1990年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才逐步开放让中华文化在华人社会推广流传。中华文化在印尼被禁固了近30年。那些日子,华人的孩子不能学华语,不懂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艺术没有生存的空间。逐步开放后,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不同,却能在不到10年间迅速发展起来。书法的前提是文字,写书法能让华人直接达成重新亲近久遗了的祖国文化的愿望。积极进行书法活动,应该是印尼文化华人回应过往伤感历史的一种最直接、最愉快的情感渴求。华人社会里掀起书法热,他们似在补尝过往被剥夺了的脊恋祖先文化的本能需要。
现在的印尼政府对中国文化抱着尊重支持的态度。在今年2月6日华人庆元宵晚会的公开场合上,总统亲手接过思源堂中国画家赠送的一幅水墨画。而在今年5月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刚刚成功举办的“端午怀古文化周” 开幕式上,雅加达北区市长班邦•苏基约诺现场即席挥毫,以中国的毛笔在宣纸上用印尼文书写了“和平、美好”的作品。这些都无不令印尼书画文化人鼓舞。
印尼书法界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主要体现为协会团体活跃的交流、展览和培训活动。全国大概有20多个书法协会组织在积极推动书法和中国画的发展,其中半数集中在首都雅加达。此外,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印尼第三大城市棉兰市,以及印尼第二大城市东爪哇泗水城和西爪万隆都是印尼书法蓬勃发展的地区。
在首都雅加达,印尼书艺协会是印尼一个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协会,它在2003年由前身的醉墨书法社易名而来,这是最早的印尼书法团体。印尼的书法团体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政府供养的政策,主席李秀贤女士出钱出力办好了协会,协会凝聚了一群在华文被禁固的年代仍坚持下来从事书法创作的、现今印尼书法界的老一辈。前面说过,印尼书艺协会于2008年6月组团参加了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这标志着禁固了30多年后的印尼书法重新走上了国际书法舞台。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是首都一个不可或缺的书法美术大本营,雅艺中心是首都著名的艺术城,前身是荷兰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一座具有400年历史的古建筑,邓足兰女士于十年前购得,成立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并亲任主席,这里经常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成为集结印尼从事中国书画创作人士、推广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基地场所。这次“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 的印方主办单位思源堂主人阮渊椿先生又是印尼书画艺术的一个大推手,他在2006年创立思源堂画廊,短短两年里曾在印尼数大城市举办了十余次的书画展,2008年举办《三国演义书画巡回展》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和雅加达巡回展出,今年开春举办了《牛转乾坤牛年艺术大展》,集国内外名家三百余幅书画展出。
在这两年里,印尼多个书画文化团体相继成立。2009年2月和3月,印尼龙文化协会、万隆“印尼中华艺术书画协会” 分别在雅加达成立,5月,雅加达文化艺术中心属下雅艺书画研究会成立。这些协会组织的成立,带动着更多渠道的书法爱好者联谊活动和开班传艺培养书法新人,壮大书画人才队伍,发展印尼书画艺术事业。
艺术中国:在您看来,中国与印尼书画艺术间存在着哪些风格气韵上的共通性?印尼书画艺术与印尼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特点之间存在着何种关联?
陈志雄:从书法来说,印尼与中国都是按照一个共通的审美标准前行发展,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也是印尼书法的评判标准。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离不开中国文字符号,世界上所有不同于中国文字符号的国家都不能形成自己的书法。只有日本,因为日本的文字符号中许多和中国文字符号是相同的,尽管文字符号的字义所指有不同,而一些属于日本自己的文字符号也是从中国文字符号中分解出来的,这才形成日本书法在观读上与中国书法的不同。印尼有它的国家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特点,印尼居民中约87%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但由于书法只能存在于使用中国文字的华人群体,而印尼华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华人一样,信守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理念,所以,印尼的本土地域文化对印尼书法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印尼书法艺术与印尼书法家在中国祖籍的地域文化有明显的关联。中国书法有南帖北碑的历史发展背景。书法巅峰时期的东晋皇朝向东南方迁都,王羲之等王、谢、郗、庾四大贵族为代表的东晋国家政治、军事、文化人物,对书法“无不尽其神奇”( 唐孙过庭《书谱》语),书法家群体随国家的迁移,使其领土所在地域形成了以名家书迹作为法帖范本研习相传的方式,而北方只有依靠留传下来的碑刻作为示范继续书学的前行。这种书法家群体随国家南迁的情况还在后来的历史上出现过,由此而形成的南北方书法学习各有心得并延续下来。南方学帖形成清新秀雅的书风,北方学碑追求古朴雄浑的书风。加上中国文化及人文风俗自古以来就因南北地域的差异形成北方豪迈、南方委婉的不同倾向。由于印尼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广东,印尼书法家承传的是他们血统里倾向于委婉秀雅的南中国的审美风尚。所以,印尼书法的风格特征,靠拢中国南方秀雅婉丽的书法风格。从印尼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如蔡剑声、胡原菁、张喜顺的作品来看,就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印尼的绘画,我在这里专指书画概念上的中国画。由于绘画涉及描写对象的问题,出于绘画目的需要,仅存的一些画家和代理人选择了以宗教故事为题材进行人物画的创作,如思源堂旗下的画家,以基督教中神的话题作为题材创作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值得关注的是,印尼世称千岛之国,由分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1万多个岛屿组成,属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分旱、雨两季,中国书画因材料因素的特点,容易发霉,不便于收存,导致艺术收藏家不乐于选择中国书画收藏,书画多作为交流或礼品的短期目标使用。
艺术中国:您说这次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是为了将来与印尼进一步开展书画艺术交流奠定基础而进行的。请问您对将来的艺术交流有什么想法?
陈志雄:将来的交流活动除了举办书画展览,我更期望能够助推印尼书法界展开书法学术研讨。印尼书法近年来迅速发展,此时书法理论研讨和学术导向话题总要摆在眼前。我在致印尼书画界的感谢函中特意说:“书法从张芝自觉追求有艺术审美价值书写的东汉时期算起,已有两千年历史”,是对书法史从何时算起的问题埋下伏笔。
中华文明5000年,汉字从最早的结绳为符号有5000年历史,但不等于书法历史有5000年。须知书法历史和汉字历史是两个不同慨念,汉字以实用即文字的功用为本来意义,书法必然是指艺术,不是指书写文字的方法,文字是书法产生的前提条件。书法史的开端定在何时?即从何时算起?这连中国书法界都一直没有一个确切定论,现在普遍把书法历史从篆或甲骨文的年代算起是不恰当的。我在“鸿雁情牵——中印书画艺术交流活动” 期间给印尼书法朋友送去一份带学术性的私人信函,私函在活动中被局部公开,引起了共鸣。我在信中说,书法历史从张芝的东汉时期才算起,何据?汉代赵一写《非草书》一文,对张芝及一班弟子互相仿效和反复琢磨,当时是一种史上未曾见过的文字书写现象,他将此比喻为东施效颦,讽剌这种现象。其实,张芝及一班弟子的书写现象,就如我们今天书法创作一样,他们开始在追求文字书写的审美价值。这标志着书法历史的诞生。赵一《非草书》正好说明:书法历史从这时算起。
书法历史从何时算起,非常重要,涉及到书学前行的继承点或者说继承轴线在哪里,涉及到书法艺术定义的准确与否。印尼书法界目前的学术研讨还比较薄弱,将来的学术研讨如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即使是引起争鸣,相信也获益良多。
艺术中国:感谢您接受我们这次采访,也感受到您在推动祖国书画艺术海外交流方面的热情和认真的学术敬业精神。
陈志雄:艺术中国,是属于世界的。愿我们共同努力。谢谢!
(原文转载于6月24日广东省文联《文化参考报》、6月《印尼书艺》杂志)
-------------------------------------------------------------------------------
【艺术中国专访】本文连接:
http://art.china.cn/zixun/2009-06/15/content_2961587.htm
欢迎进入【艺术中国专访】浏览,了解更多艺术资讯:
http://art.china.cn/zixun/node_502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