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资讯
书画文艺
展赛征稿
国内资讯
海外资讯
当代名家
更多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黎艺豪作品 中国四大名著四国书画联展-中国蚁美楷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苏宝源作品 广州芝加哥两地侨界中国书画联展陈志雄作品 百米长卷作品-美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兆银 百米长卷作品-加拿大书法家协会会长何镜贤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美国翟文章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新加坡丘程光 国际龙书画大展作品-韩国叶欣 陈志雄画竹第一集-10
【研究】演绎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兰亭论辩”
发布时间:2009/2/6

      1965年6月间,郭沫若写了两万字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文物》杂志发表,《光明日报》连载。文章提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发表争鸣文章,展开了一场惊动毛泽东等高层的“兰亭论辩”。毛泽东在得悉此事后,他亲自过问并明确提出了著名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观点。这场论辩,演绎了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它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也正因为如此,该辩论被列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
  “王谢”是指王兴之(王羲之堂弟)和谢鲲(谢安伯父)。1964年至1965年间,在南京出土了《谢鲲墓志》和《王兴之夫妇墓志》,碑文都是用隶书写成,这与同代的《兰亭序》笔迹大有不同。郭沫若据此认为“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而行书《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笔迹”。他进一步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氏第七代孙——隋代出家禅师智永“所写的稿本”。 

  这个结论可谓石破天惊!对此,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称郭文“不啻在帖学上作了一个大翻身”。高文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03年出生于泰州姜堰,1977年病逝于南京。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一生精研书法、文史,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高二适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他一生精读详解,孜孜以求学问之道。他的重要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以及在“兰亭论辩”中所撰的《驳议》、《再驳议》,引经据典,详加考辨,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学术水平。

  高二适将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结果“以退稿处之”。于是他求助于忘年交章士钊。章士钊很理解他这个“小友”此刻的心情,于是将高文手稿转呈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我公弘奖为怀,惟酌量赐予处理”。 围绕“兰亭序真伪辩”,高二适写了大量的信函给自己的老师章士钊。这中间的20件珍贵手稿和信札现已陈列在故乡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据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馆长郁胜天介绍,2005年9月初,纪念馆收到山东青岛杨先生的来信,反映他手头上有一批高二适写给章士钊的信札,其中有7封关于“兰亭论辩”的通信都是书法形式。9月25日,经专家鉴定和章士钊之女章含之证实,这批信札确属高二适真迹,属于海外回流的藏品。姜堰市委负责同志获悉后表示:不惜重金抢救保护这些重要墨迹,不能让其再次流失。最终,持宝人同意以低于市场价20万元的价格将“兰亭论辩”相关墨迹出让给姜堰。郁胜天介绍说,这次新收藏的20封信札甚为珍贵,真实反映了高二适先生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学者风范。其中有些未公开过,涉及郭老对高二适的评判以及他对郭老的回应,还有“兰亭论辩”后高二适的所思所想,其价值不可估量。
 
  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背诵和临摹,他也觉得世传《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两天后,他给章士钊回复一信。毛泽东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展开争论的意思,同时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当时,临时代管文化工作的陈伯达,看到毛泽东给郭的信后立即做出安排。这样,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这篇唱“对台戏”的文章推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在这次论辩中,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起了很大作用。康生不仅沟通上层信息,还指示下属组织反驳高二适的文章。康生仅在《光明日报》上组织发表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高二适对这些“运作”自然是无从知晓。

  随着这年年底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持续半年的兰亭论辩才告一段落。
 
  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辩》一书,收录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按立论不同,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郭沫若及与其观点一致的文章15篇;下编则仅有章士钊、高二适和商承祚的寥寥3篇。编者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数文章赞成郭沫若同志的意见,支持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推翻历代帝王重臣的评定;但也有文章持相反的看法……应当指出,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后来,郑重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年他去南京看望高二适,高拍着《兰亭论辩》这本书,有些愤愤然地说:“看来,我是唯心主义了?!” 

  在有关史料没有披露之前,人们多把“兰亭论辩”视为一场学术论争,直到2005年底,赴江苏泰州参加纪念兰亭论辩四十周年。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峰论坛,从会议编的论文汇编中看到一则重要的史料,笔者由此进行了一番新的探索。这则新见史料,最初发表在广州商报,后由渑池晨报于1988年10月17日转载。它出于岳子所撰《一场波及刘少奇和毛泽东的<兰亭序>真伪之争》一文,该文写道:“1964-1965年间,刘少奇同志请画家黄胄在家里教画,交谈中,刘少奇同志开始注意到中国的书法问题,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讲到应当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时,谈到了中国的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并说,他留下了最宝贵的墨迹《兰亭序》。据说康生、陈伯达听了很反感,认为:他怎么也谈起了《兰亭序》?他懂什么兰亭序?于是找到郭沫若先生,叫郭老写篇文章,就说《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原来竟是康生、陈伯达二人在利用学术问题搞政治阴谋。对于这些,郭沫若当然不会知道(或许终生未能知道),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支持他写文章就写文章吧!况且,他素来就有写翻案文章的喜好,郭老出于对康、陈二人的尊重,在文中把二人的名字及热情举动,都写的清清楚楚,这又让我们可据此反证上述新发现史料的可靠性。

  高二适的驳郭之文,是因为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首肯才发表于报端的,单从这点来看,兰亭论辩亦被“染”上了相当浓郁的政治色彩,当然,最初,毛泽东对高文的看法还是学术化的,与毛一贯的支持“小人物”挑战学术权威的举动也完全一致。他在7月18日致章士钊的信中说,高二适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毛对高文看法的改变,始于郭回应高之《<驳议>的商讨》一文,毛看过该文清样,写信给郭,说道:“8月17日信及大作两篇清样(还有一篇为<兰亭序>与老庄思想)均已收读。文章极好,特别是找出赵之谦骂皇上一段有力看来,过分崇拜帝王将相者,在现代不乏其人,有所批评即成为‘非圣无法’,是要准备对付的。”很显然这里毛对兰亭论辩已在进行某种政治升华,把高二适当成过分相信帝王将相者,把郭等人视作与赵之谦一样的敢于骂皇帝的人,并提示后者要准备对付前者。是啊,毛泽东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对学术也充满政治敏感,他在初次阅读高文时,尚未注意到其中的政治倾向,故而,仅对学术问题发表意见。后因受郭文所引赵之谦骂皇帝一段文字的触动,方才作政治上的一番分析分析与提示。应该说毛的前后态度没有一点矛盾之处,支持高文的发表,不等于全盘肯定他的观点,也不等于不赞成郭沫若等人在《兰亭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所以,有人说:毛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其实是为了“引蛇出洞”的“阳谋”,并没有多少道理。至于有人推测,毛泽东主席本想通过论辩发动文化大革命,后来因为太学术化而作罢,则更是无稽之谈。 兰亭论辩涉及毛泽东主席,是学术展开过程中的政治因素,而康生、陈伯达二人想借机搞臭刘少奇,则构成“兰亭论辩”这一学术公案背后的可怕的政治阴影。(李贤哲
  
 
 
 
 
 
[中国书法论坛] [书法家论坛] [中国篆刻网论坛] [书法江湖] [书法纵横] [中国书法在线]
[中华书法网论坛] [中国美术论坛]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中国古琴] [中国书画论坛] [中国艺术大观园]
[中国书法艺术网] [书道论坛] [中国篆刻家网] [书法家网] [中国在线艺术网] [中华鉴宝]
[中国书法函授学院] [万杵堂徽墨] [书法公社] [中国硬笔书法家园] [中国艺术文献网] [藏家]
[中国汉画像石] [中华艺术观察] [寿山石沙龙] [书法中国网] [爱心书画网] [瘗鹤铭书法传播网]
[当代书法网] [中国美术家] [台湾女书法家学会] [美国中国书法家协会] [法国书画家协会] [陶瓷餐具 咖啡杯]
 
 COPY RIGHT © 2008 CHINAART08.COM  粤ICP备09140962号  技术支持:广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