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08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画刊》 编辑部等艺术机构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
“震后造家行动”的支持媒体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书画频道、Tom美术同盟网、艺术国际、《东方艺术.财经》、《当代美术家》、搜狐网、《新京报》、雅昌艺术网、浙江艺术网、《世纪建筑》、《金融时报》、99艺术网、IBTimes中文网、文化部《音乐生活报 - 作品送拍周刊》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为行动设立“震后造家公益基金”。
--------------------------------------------------------------------------------
“震后造家行动”建筑方案集京城
9月11日上午,十几位国内前沿的建筑师带领他们的团队齐聚中国扶贫基金会,为震后造家行动之“重建土门镇民乐村”工作。这是建筑家、教育家与艺术家在民乐村实地考察后的首次重聚:结合扶贫基金会做出的农民意见调查报告,建筑家们分别展示了自己团队的设计成果,一起讨论了不同设计方案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并最终商定了彼此分工和各部分工作负责人。
会议首先由扶贫基金会的王军先生介绍了专家们民乐村考查后基金会协助工作的成果——通过更深层次的走访调查得到的《民乐村灾后恢复重建资源与需求参与式调研评估当地建房需求评估报告》。对于参加过民乐村考察的建筑家们来说,这是对其考察中遗留问题的解答;而对新加入的设计团队来说,这又是一次较为全面且具体的“援建点信息发布”,能为他们的设计提供更明确的“需求公布”。
根据“震后造家”工作组在土门镇考察结束时与建筑家们的约定,建筑师们将自己的最新设计在会上发布演示,共同论证其可行性。朱錇、季铁男、费菁、车飞、李翔宁、彭乐乐、家琨建筑事务所、齐欣建筑、非常建筑、中国设计研究院的代表等都向专家组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理念。其准备充分如齐欣建筑,不但用ppt演示其设计方案,还带来了建筑模型供同行们讨论交流;其理论独树一帜如费菁女士,站在女性的角度提出分割乡村“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理念。大家的讨论热烈丰富,且纷纷提供出自己了解的农民需求信息,一致地以“把当地需求放在第一位,个人设计放第二位”为这次志愿援建的原则,积极寻求不同设计间的优势融合,力求做到完美。
除此之外,项目已在推进中的刘家琨团队也向大家介绍了其最新成果“再升房”,即给出可造两层的建筑结构框架,贫困农民可以先按这个框架盖好平房解决过冬问题,来年经济宽裕时再直接在房顶上加一层使住宅变成“小二楼”。另外,还在灾区第一线工作的谢英俊团队也在“早晨才到县城找到网络”的情况下为专家组的会议发来了演示文件,介绍其目前的工作进程。
会议的最后,专家组总结得出了目前援建工作的三大步骤,即首先明确并尊重中央和当地政府对灾区的规划意向;其次由专业团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建设规划;最后由建筑家进入规划好的区域展开单体房设计实验。在实际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扶贫基金会将担负起联系建筑家与当地政府、人民的任务,在二者间起到沟通调节的作用。而就在近日,在第一步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费菁女士将开始与中国设计研究院的合作,对民乐村灾后重建进行一次开放式的、可以给各建筑团队充分发挥空间的建设总体规划。
--------------------------------------------------------------------------------
“震后造家”更多资讯http://www.zhzj.org/zhzj/chinese/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