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重大灾难后农村恢复重建工作的有效实践模式,科学进行四川地震灾区农村的恢复重建,10月21日至2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在德阳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陈开枝、国务院扶贫办司长刘福合、德阳市副市长陈行祝、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大会并讲话。
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
2008年10月21-2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陈开枝、国务院扶贫办刘福合司长、德阳市副市长陈行祝、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等领导出席开幕大会并讲话。
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专家顾问团,四川省扶贫办以及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各市(州)县的扶贫办领导以及其他NGO组织的代表。
研讨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抗震救灾工作、灾后重建的整体思路以及有关民乐村的重建工作。接着,四川社科院农村与发展研究所的甘庭宇副所长、“震后造家”团队代表费菁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院长三位专家,根据此前各自团队的调查结果,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甘庭宇副所长采用参与式的快速评估方法,于9月底对民乐村进行实地调查,完成《民乐村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该报告不仅关注到民乐村现阶段的资源情况和村民现阶段生活的需要,还注意到他们在以后生计发展上的需求。
8月底,“震后造家”团队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民乐村,在深入了解当地建筑结构、风格的基础上,完成《关于民乐村村庄整体空间规划及单体户型设计方案报告》,该报告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对民乐村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前期的规划方案。
李小云院长委派刘启明老师通过参与式的方法,9月底和10月中旬两赴民乐村,完成《民乐村地震灾后重建试点村综合生计规划报告》,该报告从灾后恢复和继续发展两方面,对民乐村的生计做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再经过这次研讨会的充分讨论修订,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与会嘉宾在听取这些报告的基础上,针对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灾后重建的空间规划及生计发展和灾后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思路及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作用和方式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会现场,气氛友好而热烈,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建筑专家和生计发展专家都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思路,为下一步方案的最终确定奠定了基础。
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代表认为,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都是在前期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的,而村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应该充分尊重,再生砖小框架结构可以向村民推荐,但是不能强制推行,争取用最经济实用的方式设计房屋。建筑专家必须本着“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要给别人什么东西,是看别人要什么东西,我们再去完善”的态度,努力为村民设计“建得起、用得惯、看着美”的坚固房子。
生计发展方面的专家代表认为,农民自身是灾后重建的主体,而社会、政府、基金会的援助活动只是一种补贴性质的。应该努力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子的整体规划上,要有一个方向,要将空间规划、人居规划相结合,生计规划与人居规划服从空间规划。
刘文奎常务副秘书长在总结各方观点后认为,空间规划的方案最大限度服从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充分尊重安全、经济、简单、实用、美观的特点。生计规划,既考虑了整体的定位,也考虑了具体的项目,不仅考虑了生计问题还考虑了村民组织和制度建设,这些都是有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的。通过专家们的讨论,达成的共识是民间组织参与重建,硬件建设投入越多,推广价值越小,软性建设才是最重要的。软性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的组织建设,要提供什么样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制度建设,组织起来之后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农民组织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希望民乐村的建设目标是新农村,包括新设施、新房子,还要包括新农业、新农民、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精神面貌。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通过民乐村的整村重建,为灾后重建贡献一套能整合资源、集众家之长、形成系统、周密、完善的灾后重建规划,并充分调动灾区农民恢复重建自主能动性的有效工作模式和有效方案,从而帮助更多灾区农村尽早恢复重建、发展生产。
这次研讨会还邀请了新华社、中新社、黑龙江卫视、德阳电视台、德阳日报等媒体参加,新闻稿件已于研讨会结束后及时登出,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在此,要感谢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代表:感谢震后造家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四川社科院团队、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专家为我们无私贡献才智和精力,感谢5•12民间救助机构的发起人及其他其他NGO组织在灾区所做的积极工作,还要感谢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是你们的辛勤工作,把灾区人民所需告诉了全社会,也把全社会的爱心播撒到了灾区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