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震后造家行动组的三方代表首次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正式会商“震后造家公益基金”,初步确定其各自的工作职责和配合方法。会议中简洁、有效地涉及了对目前工作的估计、预先制度设计,清晰地认定了震后造家已有项目,并对未来的募捐活动做出设想和规划。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刘副秘书长和秦伟、王军二位主任介绍,目前国家建设标准尚未公布,灾区的总体规划和各个城乡的大体规划和执行方案也未公布。基于这种情况,秘书长和“震后造家行动”工作组达成共识:自现在着手制度建设和方案设计,或者支持基础性和试验性的项目,先展开学术性的讨论和规划,暂时不付诸具体实施。事实上,这个共识不仅针对于“震后造家行动”的建筑师、艺术家的具体建筑规划设计项目,也适用于各方专家参与的社区、社会的整体规划方案。
在会议中,扶贫基金会负责人提出了请“震后造家行动”的各方专家有计划地参加由扶贫基金会着重承担的部分项目的前期设计。而行动组也做出了“侧重于对贫困乡村和受到较少关注的民族地区,进行乡村(50户型)的全面规划”的决定。规划过程中,建筑家可在降低成本、使用当地材料并使当地人参与环保,让当地人有社会建设性指向地“发展生计”的总体规划设计方面出力。教育方面,丁颖、王蓉等专家提出的将学校的教育功能与地方的文化设施多功能使用的新概念也将应用到日后的设计中。另外,“震后造家行动”中艺术家力量也向扶贫基金会提供精神文明建设的设计,包括将纪念建筑和艺术品的设置放到总体规划中来。同时,“震后造家”网站和行为的电子邮件通讯系统还将承担起及时转达到每个活动参与者的任务。
会上,“震后造家行动”主要负责人朱青生教授向扶贫基金会介绍了已经启动的两个项目:刘家琨再生砖计划、谢英俊社会建筑和乡村村民参与利用地材自建计划。除了已经开始的两个项目之外,大家还对吕植和王蓉教授的卧龙项目、史建介绍的板茂计划等用纸筒低成本建房的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可以有计划地发起建筑界、设计界的新的试验,切实结合国情和地区情况,用新思路开拓出新的设计理念来帮助灾民。
会议的最后,震后造家行动组还就募捐活动向扶贫基金会作出解释:即把归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名下的137件艺术品(和陆续征集中的作品)在重要艺术机构(如国家级美术馆、知名画廊等)和合作媒体(中央电视台等)的协助下,进行义卖专项募款。